光學接觸角測量儀的標準操作規程(SOP)主要分為前期準備、樣品處理、儀器調試、測試操作、數據處理和收尾維護6個核心步驟,可確保測試結果的準確性與重復性。
1.前期準備:確認環境與儀器狀態
環境控制:將測試環境溫度穩定在23±2℃,相對濕度控制在40%-60%,關閉通風設備避免氣流干擾,清理工作臺面確保無灰塵。
儀器檢查:打開儀器電源,啟動控制軟件,檢查光源、攝像頭、滴液系統(針頭、注射器)是否正常,確認注射器內已裝入待測試液體(如去離子水,需現用現裝)。
液體準備:對待測液體進行脫氣處理(避免氣泡影響液滴形態),并記錄液體溫度(用于后續數據修正),常用液體體積需預先設定為2-5μL。
2.樣品處理:保證樣品符合測試要求
樣品尺寸:確保樣品尺寸適配樣品臺(如直徑不小于10mm、厚度不超過5mm),若樣品過小需用載玻片固定,避免測試中移位。
表面清潔:用無塵布蘸取無水乙醇或異丙醇擦拭樣品表面,去除油污、指紋及灰塵,之后放入干燥箱(50-60℃)干燥10-15分鐘,冷卻至室溫后再進行測試。
樣品固定:將處理好的樣品平穩放置在樣品臺中央,通過樣品臺調節旋鈕(X/Y/Z軸)調整樣品位置,確保測試區域位于攝像頭視野正中央。
3.儀器調試:設定關鍵參數
光路校準:調節光源亮度(通常50%-70%)和攝像頭焦距,使屏幕上能清晰呈現樣品表面輪廓,無反光或模糊現象;通過軟件“校準功能”,用標準量塊校準圖像像素與實際長度的對應關系。
滴液系統調試:將針頭移動至樣品表面正上方,調節針頭高度(距離樣品表面5-10mm),通過軟件手動排出1-2滴液體,確認液滴大小均勻、無氣泡后,設定自動滴液參數(體積2-5μL、滴液速度0.5μL/s)。
算法選擇:根據待測液滴的預期形態選擇圖像分析算法——球形液滴(接觸角>90°)用“圓法”,橢圓形液滴(接觸角30°-90°)用“橢圓法”,不規則液滴(接觸角<30°)用“Young-Laplace法”。
4.測試操作:標準化流程執行
預測試:點擊軟件“單次測試”,自動滴出1滴液體至樣品表面,觀察液滴是否穩定(無偏移、無快速鋪展/收縮),若異常需重新調整樣品位置或滴液參數。
正式測試:預測試正常后,執行“多次測試”模式,在樣品表面不同區域(至少3個點,間距≥5mm)各滴1滴液體,每滴液體滴落1-3秒后(待平衡),軟件自動捕捉圖像并計算接觸角。
異常處理:測試中若出現液滴變形、針頭掛液或圖像模糊,需立即停止測試,檢查并解決問題(如更換針頭、清潔樣品表面)后,重新開始測試,已產生的異常數據需標記并剔除。
5.數據處理:確保結果有效性
數據篩選:查看所有測試數據,剔除明顯偏離平均值(偏差>5°)的異常值,若有效數據不足3組,需重新補充測試。
結果計算:對有效數據取算術平均值,同時計算標準差(反映數據重復性),并記錄測試條件(液體種類、溫度、濕度、算法類型)。
報告生成:將測試結果(平均值、標準差、測試條件)、代表性液滴圖像整理成測試報告,命名格式為“樣品名稱-測試日期-接觸角報告”,保存至指定文件夾。
6.收尾維護:延長儀器壽命
儀器清潔:測試結束后,用無塵布擦拭樣品臺和針頭,注射器內剩余液體需排空,并用去離子水沖洗注射器和針頭(避免液體殘留堵塞),之后關閉儀器電源。
樣品處理:用過的樣品需分類存放(可回收樣品/廢棄樣品),測試臺面需再次清理,確保無液體殘留或樣品碎屑。
記錄填寫:在儀器使用日志中記錄測試日期、樣品名稱、測試次數、儀器運行狀態及異常情況,便于后續追溯與維護。